理論一:找尾巴法,或者說是鬼球瞄準法,大連臺球桌小編認為那只是理論,實際操作時,要注意更實際的問題:1、斯諾克的球是純色球,你如何找準下球的接觸點,你在正面輕易找打那個接觸點后,當你走到你要擊球的方向,你能準確的找到那個接觸點嗎?更不用說接觸點后半個球的那個點。2、人眼觀察那個半徑的距離,你又如何去判斷,人眼對長短的判斷是受觀察目標的遠近而變化的。事實上,在打球時,你根本不可能通過眼睛準確的找到那個下球的點。三是摩擦理論,當母球沒有側旋接觸目標球時,會帶動子球向前走,也就是會使角度變小,瞄準時就要偏薄一點。斯諾克的球光滑,這個影響可以忽略,但是碰到舊的球呢。所以說找尾巴的方法只是一種參考。
理論二:接觸點瞄準法。就是想辦法讓母球的接觸點和目標球的接觸點重合。同樣,你在正面觀察的接觸點,換一個角度你如何看準那個點,母球的接觸點和目標球的點在瞄準時重合,那桿頭又指向什么位置,那以什么做為參照點呢?所以也只能是參考。
理論三:厚薄瞄準法。通過母球與目標球相切的厚薄程度帶來的角度變化使目標球下袋的方法,這種方法的操作性較強,但是也不可靠。人對偏移的比例感覺還是很靈敏的,比如,你瞄準目標球的邊緣,目標球的下球角度就是30度,瞄準半徑的中點,下球角度就是15度.偏移中心1/3半徑就是10度。這個方法就是找準目標球上的瞄點比較容易。在10度以內的厚球幾乎是瞄準點偏移目標球中心點每1毫米就帶來1度的角度偏移。這方法的難度就是下球角度(擊球線與下球線形成的角度)的判斷,你能準確分辨出5度和6度的差別嗎?你站在不同的位置,視覺對不同的角度感覺也會很大,一個25度的角,你可能感覺出是30度甚至是更大的角度,正反角度的感覺也是不一樣的。